Dolang

职教培训

站内搜索

如您有任何需要请联系我们

    • 客服电话:
    • 0531-87586166   87586199
    • 客服QQ:
    • 2900871877     1822945499
    • 详情请咨询QQ

职教新闻

构建现代职教体系,从何破题?

[发布时间2014-11-22 | 发布人: | 收藏本站]【字体:  

      2014年,被视作职业教育的改革"大年":2月2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发展现代职业教育;6月22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出炉发展职业教育体系的"顶层设计";一天后,时隔九年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再度召开,国家主席习近平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做出重要批示;此后,教育部等六部门更是印发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拟推动数百所地方本科院校转向职业教育。

      在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浪潮中,公众对职业教育的关注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职业教育"发展的春天"似乎已经到来。但欢欣过后,冷静的思考至关重要:职业教育的发展,绝不该只停留在词藻的堆砌和对文件的望文生义上。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宏观背景下,现代职教体系该如何从细处落地生根?体制机制的障碍该如何破除?激发职教活力的关键点又该落在何处?

      在全国职教大会召开即将半年之际,我们推出这组报道,试图解答以上问题。

  增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紧迫感

全方位地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造就世界一流的现代劳动力大军,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需要。

  "精英教育"情结误导社会和学校

要夯实我国经济提质转型升级和持续稳步发展的人力资源基石,全社会都要增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毫无疑问,我们的教育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性成就,但同样毫无疑问的是,这方面的人才培养又远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存在着诸多影响、制约职业教育进一步健康发展的观念上、制度上的障碍,"很重要,离不开,看不起"的状况比较普遍地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大学生就业困难与企业"用工荒"同时并存,缺少一技之长、流动性极强的两亿多农民工与中高级技工严重匮乏同时并存,劳动市场、人才市场上出现的"学士硕士满街跑,技工技师难得找"现象,就是职业教育发展跟不上时代要求的生动反映。这些问题的出现,从社会层面讲,是这些年来我们的社会淡漠了"劳动光荣"、"劳动创造世界",较普遍地出现了轻视甚至鄙视体力劳动、一线劳动,"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旧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重新抬头了;从教育层面看,近些年来"精英教育"情结误导了社会和学校,加强研究型人才培养从舆论到实践一度成了教育战线的主导性倾向;从社会治理层面看,则是不止一个方面地存在着漠视、轻视乃至歧视职业教育的制度性设计、政策性规定和实实在在的操作。所有这些,就形成了边缘化职业教育的叠加效应,严重阻碍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刻理解和正确认识职业教育的功能、地位与作用,应当是"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首先要下功夫解决的问题。

  要改革升学考试制度、劳动制度等体制障碍

      要凝聚这样的共识,关键在于要深化改革,加强顶层设计,创造新时期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制度政策环境。这是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迫切需要,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当前最为迫切的是改革升学考试制度、劳动制度、人事制度、财税制度、户籍制度以及高等教育法等法规中与职业教育发展相关的不合时宜的那些设计和规定。比如,与精英教育而不是大众化教育相适应的高考升学制度,劳动准入制度和从业资格标准的大面积缺失,中高职毕业生不能当公务员的规定,高技能人才户口迁徙的困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劳动人事制度方面存在的不合规律、不合时宜的多种关卡,鼓励校企合作的财税制度方面的相关缺失,技术技能人才薪酬制度设计中的"一刀切",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空间制度设计方面的相关缺失,职教经费投入保障机制设计的不规范、不合理和相关缺失,职业教育国家治理体系的不统一、不协调和相关缺失,学校法人地位长期得不到真正落实,如此等等,都应当在深化改革中抓紧解决。有关政府部门和社会机构应当遵循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下基层,进学校,到企业,深入调查研究,以问题为导向,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宗旨,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勇气和作风进行相关制度的创新和完善,推进职业教育治理的现代化,既解决好职教发展中的制度性障碍问题,又发挥出有利于职教发展的相关制度的社会导向作用。
  各级各类学校要"各安其位"

      要凝聚共识,要统筹规划,全方位地大力增强通用型应用技术人才、岗位操作型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稳固可靠的培养能力。这就要求各级各类学校科学定位,各安其位,办出特色,办出水平。解放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有了巨大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但一段时间以来在"精英教育"情结的误导下,学校不断"升格"超出了发展所必要的水平,较长时间里出现了"不安于职教,追求普教;不安于专科层次教育,追求本科、研究生教育;不安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追求研究型人才培养"的倾向,导致了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需求的严重脱节和失衡,迟滞了我国高水平现代劳动力大军的形成。为此,必须采取坚决措施改变社会对学校评价的价值取向和政府的有关政策导向,使研究型大学、应用技术型大学、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各自科学定位,各安其位地发挥自己的社会功能,高标准地培养出各自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包括学术型专门人才、应用型技术技能专门人才、中高级技工人才。每一类应用型、职业技术型院校都应当有选择地追求有限的卓越,努力把自己建设成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成为各具特色的"工程师的摇篮"、"技师的摇篮"、"中高级技工的摇篮",成为地区乃至国家同类教育资源中的一流院校,有条件的还应冲击同类院校的亚洲一流、世界一流。(中国职业教育技术学会会长 纪宝成)

  要盯住就业质量作文章

      对任何一种教育活动而言,学生就业状况无疑是其质量和成果的重要检验指标。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更需要高度关注职业教育的就业工作,尤其是其就业质量状况。从2006年起,教育部建立了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及发布公告制度。已有统计表明,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就业率始终维持在95%以上,然而,在高水平的就业率的背后,我国中职教育仍然面临着工资水平低、工作稳定性差、职业发展空间有限等就业质量不高的突出问题。提高包括中职在内的各类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已成为我国当前和今后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

     推动实施更高质量的就业,首先要重视就业质量的研究工作。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推动实施更高质量的就业",近年来我国理论界和实际部门积极推动相关问题的研究。但整体来看,国内学术界仍缺乏对包括职业教育内的各类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问题的深入研究。就业质量既受到不同国家、地区和经济发展环境的影响,更与不同阶段劳动力个人自身需求相关;既涉及到个人从工作中所获得的收入、福利等客观指标的衡量,也涉及到工作满意度等主观指标的衡量;既要着眼于个人福利和价值的实现,更要考虑企业对个人价值创造的期待等,因此,就业质量测量较为复杂,就业质量认识也不尽相同,亟需我们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角度,深入展开对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各类人员就业质量的研究工作。

      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要重视职业教育领域就业质量的信息反馈机制。当前的劳动力市场上,职业、行业和地区劳动力知识和能力供求失衡造成的就业结构性问题十分突出,这在很大程度上与信息不发达和信息流动不畅有关。为此,要建立职业教育领域就业质量的信息反馈机制,这包括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各类职业教育的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就业质量定期调查与发布机制;建立聘请第三方专业机构,面向职业教育毕业生开展就业质量调查的定期评估和实时监测机制;下大气力,构建职业分类、职业能力、职位空缺、职业展望等职业信息发布平台。要通过建立与劳动力市场多方,包括政府和企业,特别是毕业生个人的信息沟通和共享机制,使职业教育院校能够密切关注人才培养对象、人才培养单位对职业教育人才数量和质量的各类需求。唯有如此,才能切实解决跟风设置专业和开设课程问题,使其在专业设置和学生培养上及时回应劳动力市场需要,提高整个社会的办学效率,推动职业院校学生就业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推动实施更高质量的就业,根本还在于通过提高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从而提高劳动者的价值创造能力。伴随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范围内经济发展的深远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长期以来所依赖的传统出口导向型低端制造产业已经进入瓶颈,特别是近年来我国首次出现劳动年龄人口绝对数量的下降,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飞速发展所依赖的近乎无限丰富的廉价劳动力资源优势已逐步消失,再加上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的引进和采用对技术工人的技能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当前和今后对经济模式转型、产业结构升级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为迫切。相关调查显示,中国有技术工人7000万人,其中初级工占60%左右,中级工占35%,高级工仅占3.5%,而国际劳工组织提供的发达国家技工队伍的初、中、高合理比例则分别为15%、50%、35%。中国绝大多数青年工人的技术水平还达不到现有技术等级所规定的标准。但我国现行的职业教育存在着重理论概念、轻实务训练,重学历升级,轻能力培养的现象,这导致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毕业生不仅硬能力不强,软能力也较差。比如:创业和创新能力不强;专业知识和技能不精通;责任心、成就动机、学习能力、沟通能力、思维能力、组织认知技能等软技能缺乏;甚至阅读、写作和计算等基本技能等都难以达到基本要求等。因此,我们需要从职业教育对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和促进作用出发,通过"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建立健全课程衔接体系"、"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信息化水平"、"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途径,在密切把握市场需求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和生产效率。(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博士生王辉)

  观点

  构建职前职后教育链
      职业教育发展要构建"职前职后教育链"。职前,要坚持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加大地方人民政府经费统筹力度,发挥好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以及就业经费、扶贫和移民安置资金等各类资金在职业培训中的作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职后,要重视终身学习对教育的改造,使学习型社会中的职业教育具有其自身特性,建立有利于全体劳动者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灵活学习制度,服务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更侧重于创造学习的条件,终身保障人们各种学习需求的实现。只有这样职前职后学习的贯通,才能终身保障人们适应岗位的变动频率和技术能级提升的速率。

  --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主席、上海杉达学院校长李进
  推动职业教育"走出去"
       当今世界,"走出去"正日益成为我国企业转型升级和推动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之源,文化"走出去"也已提升为国家战略。但要使这些"走出去"能够走稳、走好,必须推动与中国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相配套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注重培养符合中国企业海外生产经营需求的本土化人才。同时,还要完善中外合作机制,通过支持职业院校引进国(境)外高水平专家和优质教育资源,鼓励中外职业院校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实施中外职业院校合作办学项目,开发与国际先进标准对接的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等提升我国职业教育的影响力。

  --上海市教科院副院长马树超

加强对民办职业教育的引导支持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民办主体存在办学门槛高、难以享受政府购买服务、参与不了课程教材开发,在宏观管理领域没有相应发言权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进一步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的积极性,《决定》在办学模式上给予更大创新空间,如可以独自、合资、合作多种形式办学;允许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的权利等;还在优化机制和参与管理上,提出探索公办和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院校相互委托管理和购买服务的机制、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等教育资源、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管理和评价等。让这些意见真正落地生根,有利于通过公办民办学校良性竞争提高双方发展活力,促进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更紧密的对接。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余祖光